2017芭莎珠寶國際設計師沙龍精品展系列論壇圓滿舉行

台北團體制服
台中團體制服
高雄團體制服
polo衫
公司團體服
時尚,不止是穿好服裝,搭配好珠寶,緊跟潮流,在西方發達國傢,時尚更像是一場全民狂歡,而2017芭莎珠寶國際設計師沙龍精品展,亦是一場集時尚、潮流和珠寶的狂歡。日前,一場名為“從做Designer 到做Branding”的論壇沙龍在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園區79罐展開,Grace Fine Jewelry品牌創始人及創意總監、上海珩宇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珠寶首飾設計師Grace Tang,LANYU高級訂制設計師品牌創始人蘭玉,《華麗志》時尚總監王瓊,《芭莎珠寶》執行出版人兼主編敬靜分別出席瞭本次活動,並從設計師、品牌管理者、媒體人等角度分享瞭從做Designer到做Branding的經驗歷程。論壇現場,從左到右分別是主持人張禕、《芭莎珠寶》執行出版人兼主編敬靜、珠寶首飾設計師Grace Tang、LANYU高級訂制設計師品牌創始人蘭玉、《華麗志》時尚總監王瓊緊跟市場,保持熱情,堅持走下去“學設計的孩子,從小接觸藝術,他在邏輯思維、想象力、美感方面很有才華,這個才華在設計上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是做品牌,從事商業領域,就要涉及市場、品牌的規劃,然後做管理、運營。這對一個設計師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來自央視的主持人張禕先分享道。Grace Fine Jewelry品牌創始人及創意總監、上海珩宇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珠寶首飾設計師Grace Tang女士稱:“品牌最早建立在2003年,那時國內還沒有品牌的概念,也沒有那麼多的獨立設計師。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以及一些時尚品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品牌理念、品質藝術有瞭認知和需求,很多原創配飾品牌開始起步,加上對歐美首飾的接觸和瞭解,有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成長。這個時候國內市場對設計師的需求開始顯露,從一開始給身邊的朋友或者一些特定人群做設計,慢慢得以發展。我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瓶頸是自己的堅持和周圍的質疑,以及市場供需帶來的風險。”“隻要足夠熱愛和堅持,Designer就可以慢慢做下去。每一位在Branding上越走越遠的Designer都源於一種熱愛一種執著,隻有堅持才走得下去,而且一定走得漂亮。越走你越會樂在其中。” Grace Tang坦言。角色轉變,最大的瓶頸就是自己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期,從做Designer 到做Branding,身份上的轉變不僅僅是工作內容,還是一個管理者的統籌格局。“我經常會跟自己的設計,或者自己原有的設計理念打架” LANYU高級訂制設計師品牌創始人蘭玉笑稱。“經常給自己鼓勵,如果遇到一個問題解決瞭,就會在心裡給自己鼓鼓掌加加油。做Branding,能走到哪一天,也有運氣的成份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其實,每一個人心裡都是渴望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堅持自我,也是最重要的。在無論是自己工作還是創業的領域,遇到瓶頸的時候,遇到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瓶頸的時候都非常的正常。堅持下去,找到應有的位置,同時也找到團隊當中每一個人的位置,這樣才是一個很好的往前走得更深一步的一個轉折點。“從做Designer到做Branding“論壇現場嘉賓合影從做Designer 到做Branding,沒那麼簡單“我在2005年大二的時候創建瞭這個品牌,前3年沒有被收購之前是非常開心的,覺得自己是有才華的,看到自己把姑娘們打扮得很漂亮就特別有成就感。因為做Designer的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幸福的。”“我是一個珠寶愛好者,特別喜歡高級珠寶,跟珠寶之間最大的聯系就是《芭莎珠寶》的主編敬靜,每天看她的朋友圈就會特別有感觸,原來為瞭夢想美美地奮鬥、付出是這樣。其實,珠寶和服裝這兩個行業是相通的,從一個服裝設計師創業到一個成功的品牌,我有很重要的經驗跟大傢分享:設計師是設計師,品牌是品牌,商業是商業。這三者一定程度上是獨立的。國際上很少會有一個人把所有的領域都做好,所以我覺得在這一點上設計師其實不需要太自責,有很多設計師其實隻能把一個產品做好。從設計創意、做出樣品,一直到量產再到市場投放,被受眾喜歡並且買單,然後到後期的供應鏈、渠道銷售,再到售後服務……Branding整體往上遊走的話,整個過程非常考驗資金能力、公司的運營能力以及創始人說故事的能力,並且這個說故事不是在“下面”,而是你自己很真誠地在講,你真正的所思所想以及你的價值觀你的思想,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需要去思考這一點,就是你是不是有真正的全球觀,是不是從設計上、審美上、市場上為用戶的思考,一定是有全局的觀念,你才有可能在中國有Branding的。Branding跟Designer最大的區別就是,不會隻關心設計穿身上美不美,珠寶戴上是否顯氣質。一個成功的、偉大的品牌所涉及的領域要比想象中更廣。而且一個品牌從成立到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它是要過五關斬六將的,在不同的階段要去解決不同的問題。比如:產品創意、團隊組建、市場拓展等等。與媒體保持更開放、更因地制宜的態度“時尚界是一個看起來非常華麗的,充滿創意的,天馬行空的行業,它在整個商業版圖上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行業,在中國隨著新品牌、新設計師的崛起,非常需要專業的媒體來為他們發聲,來給他們更多的幫助。”《芭莎珠寶》執行出版人兼主編敬靜表示。《華麗志》時尚總監王瓊坦言,“我們跟時尚創業者打交道的時候,碰到很多創業者尤其是時尚行業創業者、設計師們對於自己的品牌、商業模式是不自信的,他不太願意透露他的想法,也不太願意去交流,但是他對他產品是非常自信的,他願意把這個產品借給時尚雜志去街拍,或者願意看到他的產品出現在很多的街拍上。”“但是從我們的角度而言,我們希望創業者把自己真正意義的當成品牌的創始人,在面對不同媒體的時候戴上一個不同的面具去做一個專業的交流,這樣才能產生一些跨界的火花,也能夠讓行業裡的人或者是跨行業的人更清楚地知道別人怎麼才能幫助你。因為隻有更多的人知道你想成為誰,才有更多的人知道有哪些資源能夠幫助到你。”做Branding,每個人都是開放的,所謂的商業模式也不分對錯,隻關乎能否順應市場,夠生存多久。用真誠、謙遜的態度去溝通、交流,就會有很好的機遇和發展。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責任編輯:許文雅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1917.html

“和合設計8×18”北京收官 領略名師眼中“設計的價值”

團體服
團體制服
台灣製 團體制服
團體制服 POLO衫
團體公司制服

“和合設計8×18第三季”演講於12月18日晚在京舉行。建築師吳鋼、設計師謝天和高志強、實驗藝術傢楊春、音樂文化人東方朔,從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藝術等多角度出發,在18分鐘內講述瞭他們眼中的“設計的價值”,用數十年的設計功力和藝術沉淀為今冬增添新的活力。全場來自設計、藝術的嘉賓共同參與,20多傢媒體親臨現場,12萬觀眾在線觀看,感受知識設計心力量。在這場以“再論設計的力量”為主題的設計分享中,中國建築設計集團築邦設計院副院長高志強以“空間情緒設計”為題,設計中對視覺、聽覺、味覺、動線等系統的整體塑造對人的積極影響,並將代表項目百度大廈在建築、室內中的種種巧思道出;維思平建築設計創始主設計師、董事長吳鋼以“可持續的平常-輕輕觸摸大地”為主題,深度解讀援建的休寧小學,一個富有情懷的初衷、充滿引導與啟發的建築結構,將“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通過學校空間的重塑、孩子們的笑臉,展現瞭建築魅力的同時,感受人與建築之間的重要互動關系;著名設計師謝天從以自身的經歷為藍本,每個時期的典型代表案例,通過一位設計師成長的三部曲,傳達設計師成長中的尋找、沉淀、突破、融合的過程;實驗藝術傢楊春先生以一組老墻的拍攝作品《自然之中》,加以特邀音樂文化人東方朔及團隊的自然音樂演繹,帶來全新的音樂體驗與感受,現場嘉賓的互動表達,更藝術性的呈現《自然的構建》,設計解決問題,藝術提出問題。“和合設計”由飛陽和合傳媒FEYONDMEDIA發起,作為設計圈的發聲者和紐帶,以“知識社交心力量”為價值主張,致力於打造業界領先水平、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跨圈層交流服務平臺。旗下“和合設計8×18”,以雙月18日呈現,聯合眾媒體平臺,每期邀請多位相關產業國內外大咖,以18分鐘的精華演講,闡述極具“設計8大價值”的設計項目、理念、觀點或研究成果。“和合設計8×18”第一季、第二季,已於8月18日在震旦博物館、10月18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數十萬人通過前往活動現場、觀看多平臺在線直播和後期演講視頻等方式,瞭解並開始關註“和合設計8×18”,亦開展瞭對“設計的價值”的多元交流。據“和合設計”平臺負責人透露,2018年“和合設計8×18”將繼續力邀更多設計師、藝術傢來參加這場設計與藝術的雙月之約;同時,平臺旗下的“大師講堂”“青年優先計劃”“利器”“白襯衫計劃”等項目也將陸續啟動,從多個維度探討設計生活、城市人居等議題,以建立多元的和合設計生態圈,推廣設計的價值。
第一季嘉賓(8月18日上海震旦博物館)李明祥 上海景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立 立和空間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設計總監孫天文 上海黑泡泡建築裝飾設計公司總設計師薑輝 安悅宅設計總監相見LIVING研發總監譚善隆 維思平建築設計執行主設計師陶斌壽 丸艮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合夥人、主持照明設計師
第二季嘉賓(10月18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黃競 深圳傢具行業協會國際設計聯合會總裁/首席執行官 思高品創策劃管理(香港/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設計總監陳凌 維思平建築設計主設計師、董事賴雨農 十聿照明設計集團創始人 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大中華地區總協調人顏呈勛 上海穆哈地設計咨詢(MRTdesign)創辦人/總監張豐毅 浙江省建築裝飾行業副會長 杭州金白水清悅酒店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創意總監侯胤傑 NOTHINGSTUDIO法納興室內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設計總監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1915.html

小米聯合站酷舉辦設計大賽,用藝術為MIX2打call!

f 罩杯內衣
g cup內衣
h 罩杯內衣
i cup內衣

前幾天,雷軍轉發自傢小米手機官微,為參與《小米MIX2全面屏海報創意設計大賽》活動的9位設計師點贊。這場在站酷舉辦的設計大賽,由站酷市場部創意營銷團隊策劃,無論是先驅作品的質量、獎金力度、評委陣容,都掙足瞭創意人的眼球,自開賽以來,參與度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小米MIX2全面屏手機出自全球極負盛名的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之手,這位設計界鬼才擅長運用最簡單的結構和材料創作出最純粹的物件,而這樣的設計理念也在MIX2上盡顯。為宣傳這部手機,小米聯合站酷發起瞭“小米MIX2全面屏海報創意設計大賽”,大獎高達10萬現金、總獎金超過30萬,引爆創意圈。這次的評委陣容相當強大,請來的都是設計界大拿,包括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王粵飛設計有限公司創作總監王粵飛,北京2008申奧標志設計者陳紹華,中國頂尖廣告創意人熊超,站酷主編紀曉亮。9位設計大神由站酷市場部創意營銷團隊特邀前來助陣,高水平的作品著實讓大傢一飽眼福。活動上線三天報名人數突破1000人,截止到發稿時間,活動賽程過半,報名人數超過4000人,參賽作品超過2000組。按照站酷往期設計比賽的節奏,最優秀的作品往往在中後期出現,而現在已經能陸續看到質量很高的參賽作品瞭。接下來,站酷用戶、推薦設計師們將給大傢帶來怎樣的精彩作品,我們拭目以待。更多活動詳情,請關註站酷網-設計大賽專區。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責任編輯:許文雅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1908.html

胡社光:從草原少年到荷蘭皇傢設計師

團體服設計
團體服設計
d cup內衣
e cup內衣
f cup內衣
“骨子裡的民族元素會無意間體現在我的每一件作品上。”華人高級定制設計師胡社光如是說。胡社光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蒙古族,16歲隻身闖蕩荷蘭,憑借其獨特的服裝風格被荷蘭政府授予“高級服裝設計師”稱號,成為荷蘭皇傢禦用禮服設計師。他曾經征戰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作品“花棉襖”系列給國際時裝界留下瞭深刻的印象。“20多年的設計之路上,我的作品一直在西方流行元素與中國民族文化之間演繹,將我的民族情展示給全世界看。”胡社光如是表示。雖然在外求學、工作多年,但胡社光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中國情結”。他說:“中國文化不僅在物質實體方面舉世矚目,在民族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更是精細復雜並且種類繁多,常常能夠在不經意之間觸發人的靈感和創意。所以我覺得,隻要你身處這個環境之中,時刻保有善於關註和發現的心,那麼你的創意就是源源不斷的。它們會通過各種形式體現在我的每一件設計作品和每一場發佈會大秀當中。”在近期舉辦的“第十四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頒獎現場,胡社光為自己的作品舉辦瞭主題為“絲路·民族”的展演,獲得瞭現場觀眾的掌聲。翹肩、圖騰、花紋……每一件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瞭蒙古族元素。資料顯示,“絲路·民族”於今年7月在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開場,這是該博物館首次舉辦專業時裝秀,並獲得時尚界的首個“大本鐘”獎。“我希望能夠把每一屆的作品收集起來,而且把這些作品推到世界上,帶到紐約時裝周、米蘭時裝周等全球五大國際時裝周的舞臺上。”胡社光說,“蒙古族28個部落值得我做一輩子,所以我會堅持把民族文化發揚到世界舞臺上去。”從草原少年到荷蘭皇室設計師,從幾百元人民幣掀起時尚風潮的大花棉襖到把中國民族文化帶到世界,這是胡社光的經歷,也是他的夢想。而他剛獲得的“中英國際設計周文化交流大使”身份,也有助於他繼續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內蒙古旅遊發展委員會官方表示,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應該向國際化發展,逐步擴大規模。接下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將以“北方草原文化”為主題,吸引“一帶一路”參與國傢和中國各民族地區廣泛參與,引領民族服裝服飾的國際發展。胡社光說:“中國有太多大美的東西,從歷史到人文,還有56個民族,我都想用時尚把這些美表達出來。‘中國元素’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展現在作品中,它未來可能不止局限於圖樣、顏色、配飾這些展現形式,可能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沿襲千年的匠人精神和無可替代的純手工技術。這種影響和能量是無法估計的。”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責任編輯:許文雅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1906.html

對話上海視覺藝術設計展策展人 解讀視覺藝術現場

團體服
團體制服
台灣製 團體制服
團體制服 POLO衫
團體公司制服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策展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許一兵及陳嶸表示,期待每一位前來觀展的閱讀者能夠和作品“對話”,感受視覺藝術設計的魅力,並從中解構出屬於自己的作品體驗。本期同時采訪瞭兩位策展人,伴隨他們的視角解讀,來進入引人入勝的視覺藝術現場吧。Q1:作為策展人,通過展覽期望傳遞出怎樣的面貌和態度?對於專業人士及普通設計愛好者,有何分別的指點或提議。許:正如我們提出的展覽主題“開放性的作品”,這是一個現代藝術的觀念,但是作為中國的設計太把設計做成“設計”瞭,它失去瞭作品性,失去瞭給閱讀者重新思考的可能性。我希望給普通觀眾傳遞的一種信息是,設計也是審美的一部分,它首先是愉悅你的;而對專業設計師,我們則希望提醒中國設計不要過於沉溺於追求高大的目標,前衛的技術,改變地球等等,其實可以從為社會美學的推廣做起。我很驚訝上海的觀眾可以為一場藝術展花200塊的門票,說明他們已經具有高審美需求瞭。陳:我不覺得應該有設計愛好者的說法,設計和藝術不同,設計是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和商業問題的手法。設計師應該是有職業素養的專業人士。我們這次展覽是針對設計師和設計專業學生的。我個人期待學生能看到設計的實物。畢竟能看到來自世界不同地域頂級設計師作品的機會非常有限。簡單說,你能通過近距離觀看設計作品去更好理解背後設計師的專註和素養。就像看梵高作品實物和印刷品的區別,實物的設計作品會讓人感動。Q2:“全球視覺藝術設計25人展”當中的設計師是如何遴選出來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哪些作品讓你眼睛一亮?許:首先他們都是代表各自城市的具有活力的設計師,其次他們的作品必須要有“開放性”;他們是否堅持自己的作品性思考,觀眾是否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設計目的之外的東西。比如說來自東京的古平正義先生,他成名很久,但是他對於設計一直有一種近乎苛刻的藝術追求,他不斷地挑戰海報設計上的工藝,甚至客戶都沒有要求他這麼做,他的海報上應用瞭所有你能想象的制作方法,你很難想象他為日本一個郵局設計的遞送到普通傢庭的宣傳海報是經過非常復雜的鏤空雕刻制作而成的,當用戶拿到手裡打開時,他們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個DM(直郵)廣告。另外一件作品則相反,完全脫離傳統的,手工的,工匠的設計——來自紐約和墨爾本的Tin&Ed。他們這次參展的作品是一個無限生成的投影視頻作品,他們設定瞭單位形態,而其他的部分,構成、運動、組合都是由計算機完成的。他們說:不是我們設計瞭作品,是程序設計瞭作品。陳:全球25人展,並不是全球最優秀25人展,我們隻能在能力范圍內邀請到優秀的設計師參展。還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因為時間、檔期等無法參加,非常遺憾。同時在有限的場地裡,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展現設計師的作品,以便讓大傢加深理解。所以人數受到瞭一些限制。所有參展設計師都各有專業傾向,表現手法各異,這正是我們希望能呈現給觀眾的效果,所有作品都希望能讓參觀者眼前一亮。Q3:“界面的延展——動態海報設計展”似乎跳脫出瞭平面的范疇,運用瞭數字媒介,請介紹一下當中的實驗性與奧妙。作品呈現瞭創作者不凡的實力,那麼您認為中國海報設計在國際舞臺上到達瞭怎樣的水準?如有差距或差別,體現在哪些方面?許:我一直認為中國設計師手裡的海報似乎是作品交流甚至是比賽交流的工具,並沒有達到它本應該有的“視覺傳達媒介”的地位。而手機和移動媒體的發達讓“豎屏”的觀感日常化,海報又有瞭新的可能性,當然它就會變得更數字媒體化,比如可交互,動態的。從展覽的作品觀眾可以感受到界面的遷移,中國設計師很早在這方面進行瞭實踐,甚至是有些優勢吧,移動媒體在中國的強盛,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在技術層面上中國設計師不輸於任何一個設計發達國傢。陳:有不少中國設計師的的海報設計作品在國際大賽上獲獎。但說實話,海報在中國並沒有真正的生存土壤,社會發展的過程阻礙瞭紙質海報的完整發展,不過,跳躍式的社會進步,反倒給動態海報設計提供瞭新的土壤和發展機遇。Q4:據說,創意大獎英國D&AD(Design and Art Design)是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獎項之一。此次2017獲獎作品展,是否有中國設計師在其中施展拳腳?許:有,這次選瞭上海的設計師熊超,他是一位廣告人,但是作品符號感特別強,沒有花架子且特別有趣,我們給他一個巨大的墻面展示作品。中國設計師的獲獎能力已經非常強瞭,我反倒想提醒設計師們,為瞭獲獎而獲獎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D&AD也和我聊過他們不喜歡看到空洞的,高大全而沒有人情味的設計,更不喜歡為瞭拿獎的“飛機稿”,因為它會從根本上讓設計作品脫離生存的環境。陳:國際知名大獎上,中國人已經多次斬獲殊榮,D&AD都有過中國設計師做評委。不過,總體來說,中國的設計水平還處於“發展中國傢階段”。Q5:此次特別展,為何會選擇致敬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勝井三雄先生。您認為日本的視覺平面設計有何獨特之處?許:我們想把這個致敬環節一直持續下去,就像“終身成就獎”一樣,它可能不是一個獎杯,而是一種集體的凝視和回顧。進入這個展區,我們馬上能感受到勝井先生所營造的美學氣息,寧靜,光與人的和諧。選擇勝井先生作為第一位致敬環節的前輩,是因為他不但作品優秀,更因為他提攜和鼓勵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多年前我做過一個展,在慶祝宴上他得知我的孩子剛剛出生,他第一個站起來舉杯為我祝賀,他對設計和生活的熱愛,是我仿效的對象。陳:勝井三雄先生是前任日本平面設計協會會長,曾任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10年,並建立瞭該專業的教育體系核心思想。今年85歲高齡的他,60年設計生涯可以說是見證瞭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全過程。勝井先生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關註計算機與設計關聯性,並付諸實踐,他的關於光與色的系列海報作品是最好的詮釋。所以,當我們考慮向老一輩設計師致敬時,勝井三雄先生是首選人物。並且,因為他是我研究生導師,也為能成功邀請提供瞭可能。日本的平面設計在早期吸收瞭德國等歐美現代設計精華的同時,不斷融入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瞭一種非常有趣的具有雙重性格的設計風格。日本的平面設計,仍舊是世界一流,亞洲最高水準。日本人特有的細膩、執著都對日本設計的風格形成起到瞭良好的推進作用。同時日本的全體國民審美及教育水平,以及政府、企業對於藝術與設計的支持也提供瞭更好的發揮土壤。Q6:設計之於城市無處不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視覺藝術設計在這個時代下的新趨勢及新價值是什麼?許:視覺藝術設計其實是一個混合概念,廣泛來說是通過視覺感知到的藝術和設計,最早業內把它叫裝潢設計,隨後叫視覺傳達設計,現在我們把它定義成視覺藝術設計是在擴大它的外延,甚至說是想模糊設計和藝術的界限,這是我們認為的視覺設計的新的價值——“藝術化”。想想看未來人工智能來到設計行業,設計出“功能”這個東西是不是會變得很容易,而藝術依然是難以被機器理解的。陳:設計融入瞭社會和生活的每個細節裡,同時當代藝術與設計的關系更為模糊,也相輔相成。設計師的智慧在於發揮專業性,同時更多地跨入其他領域而獲得新方向的可能性。Q7:伴隨人工智能的優化及蔓延,您認為平面交互設計在未來的前景是什麼?許:我覺得平面設計應該警惕話語權的失去,因為我相信“語言交互”的時代是不可逆轉的,未來的交互入口可能不是界面或者搜索器,應該是音箱等代表收音設備的入口。平面設計的前景應該在更開放,更藝術化的地方,不能局限於“平面”。Q8:多維度的“動態海報”會取代平面海報嗎?在國際視野下,您認為存在藝術與設計的界限嗎?陳:取代應該是必然。在看動圖的時代,屏幕終究會淘汰紙張,猶如紙張淘汰竹簡、竹簡淘汰龜甲一般。在任何視角裡,藝術與設計當然存在界限,隻是這個界限因條件的不同,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模糊在形式感和思考性方面,清晰在功能性與服務性方面。Q9:最後問一下許老師,您設計瞭這次展覽整體的視覺形象,並把它投放到亞洲最大的戶外大屏“外灘之窗”上,您的設計心得是什麼呢?許:我做很多的設計實踐項目,有自己的工作室,但是最喜歡做的依然是展覽項目,因為我會有空間實現自己的想法。這次展覽的視覺設計實際上就是一組“簽名系統”。展覽的圖形部分來自於我比較常用的“生存設計”的方法,也是由軟件自動生成完成,它們是各種形狀變化的也是無限循環的。所以它們的特性就是“多媒介”應用的,“外灘之窗”是外灘最重要的LED巨屏,他們也是我的客戶,榮幸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讓我玩瞭一把。我把圖形生成的數值修改瞭一下,出現瞭更適合它屏幕的形態。這組圖形表達的是符號化的上海城市形象,有上海城市的塗鴉印象、標語等。很高興觀眾蠻喜歡它,有業內朋友形容它很“妖”,也為我們的展覽創造瞭些話題。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責任編輯:許文雅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0941.html

湖南大學范石鐘再獲“中國設計紅星獎”

f 罩杯內衣
g cup內衣
h 罩杯內衣
i cup內衣

12月9日,中國創新設計最高獎項“中國設計紅星獎”頒獎盛典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湖南大學研究生范石鐘獲得三項大獎,並被評為2017年度“優秀設計師”。獲獎作品《空中消防車》獲得全球年度“最成功設計大獎”。頒獎活動邀請瞭國傢工信部、國傢民委、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委等十餘傢單位的領導以及設計領域的專傢學者,行業組織、設計園區、研究機構和院校、設計公司、媒體和獲獎企業代表和設計師近800人出席頒獎典禮。“中國設計紅星獎”(下文簡稱“紅星獎”)是中國最具權威代表的工業設計大獎,秉承“公平、公正、公益、高水平、國際化”原則,是目前國內權威及影響力最大、參評數量最多的設計獎項。自2006年設立以來,始終遵循“公平、公正、公益、高水平、國際化”的辦獎原則,累計吸引33個國傢和地區的5700餘傢企業、近5萬件產品參評,成為全球參評產品數量最多、最具中國代表性與國際影響力的設計獎項,被譽為中國設計屆的奧斯卡。2017年“紅星獎”共收到2313傢企業的10044件產品參評,參評數量首次突破1萬件,連續四年成為全球參評數量最多的工業設計獎項。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0935.html

中國自古有設計,設計可在復古中創新

團體服設計
團體服設計
d cup內衣
e cup內衣
f cup內衣
2017年12月8日,“中國設計理論發展百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從事設計史論研究的學者們圍繞設計與社會的關系、中國的設計教育、中國的現代設計等議題進行瞭討論。“中國設計理論發展百年”學術研討會共分為四場,嘉賓們以對談形式分享瞭關於設計的觀點。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認為,中國自古就有設計,所謂的“現代設計”隻是一種相對的界定;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用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待設計的發展,認為文化必須不停地回到原點進行反問,設計則是在復古中獲得創新;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兼美術史論系主任趙農與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終生教授王受之認為,如今中國的設計教育應該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劉托則從建築專業出發,將設計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並指出每個人其實都在參與設計。學術研討會現場中國自古有設計,復古能夠帶來創新潘魯生:中國談設計肯定要談工藝美術,因為有瞭工藝美術的設計才有瞭現代設計的行業。我們經歷瞭農耕文明、工業時代,手工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其實這幾個大的時代當中就是一個造物的時代。現在一說設計就現代性”,它不是。如果是漢字這個角度來解讀什麼叫設計?就是設想與計劃,我們幾千年的文明當中沒有設計嗎?我們的文明哪兒來的?我們讀美術史、工藝史還是中國的造物史、文明史,就是一部設計史,因為物質文明的東西,如果從大的文化史的角度去理解設計,設計早先已經發生,隻不過我們相對界定而已。當代社會信息時代當然需要高科技的融入,很多觀念、理念,包括設計倫理都要去融入進去,但是過去我們的古人也是這樣,很多的物質文明的東西不是今天才有的,所以說我們現在用手機,感覺非常快捷,過去的交通工具,信息的傳遞,在那個時代也具有它的當代性。今天我們一談設計,一定要搞清,第一,設計不是舶來的東西,中國自古就有設計。第二,所謂的現代性和當下性是現代物質文明富足之後我們對西方、我們跟世界它依然是同一個平臺上的對話,隻是文化差異而已,因為價值體系、價值觀不一樣,選擇的東西、它的結果永遠是不一樣的。不一樣不見得就是落後的。茶道正在復興,從很多方面呈現出復古的生活樣態方李莉:我的畢業論文是人類造物大趨勢,所以我一直對人類未來的造物方式、生產方式很感興趣,怎麼從設計的角度、從工藝美術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後來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人類的高科技可以一往無前不斷創新,但是文化不行,文化它必須不停地返回到原點去問,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到哪兒去?隻有人類學能夠解釋這樣的問題。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有一個共同點:人沒有純種,文化也沒有純文化,任何的人都是雜交的過程,任何文化也是雜交的過程。因為有瞭這樣的想法,我到北大讀瞭人類學,因為我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的,讀人類學我的關註點仍然用人類學關註人的生活樣態、人的生活方式,藝術在裡面起怎樣的互動作用,我更關註到這種生活樣態跟當代設計、跟當代藝術有什麼樣的關系。文化總是往後走的,所以你們發現在中國的白領階層正在出現一種復古的生活樣態。比如說茶道、花道、香道的復興,還有各種古傢具、中式服裝的復興,為什麼這樣?很有意思,我認為這個時候正在發生另外一場“文藝復興”,我認為中國面臨一個大的浪潮,就是從工業文明邁向另外一個文明,另外一個文明是什麼?也不是後工業文明,因為後工業文明還是工業,我自己判斷可能是生態文明,任何邁向一個新的文明之前必須來一個新的文藝復興,這場文藝復興不是完全來自藝術,它是來自人的生活樣態的藝術化的復興,突然感覺到人的生活非常美學化、非常藝術化。所以說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從詩歌、文學、從藝術開始,我認為中國這場“文藝復興”是從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開始的,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藝術化、表演化開始的。而在後現代之後,我認為可能是大煙囪工業被田園式的、牧歌式的景觀替代,規模化、標準化、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可能會被社會結構——包括社會結構可能會被扁平式、分散式、小規模化、網絡化的社會結構所替代,而且從設計上來講,可能今後會越來越小批量多品種,而且私人定制化出現,隨著互聯網、機器人、智能生產的出現,很可能今後手工又會回到我們生活裡邊,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它結合3D打印、結合電腦設計、並不是純手工,這個我在不同的點裡邊已經看到這樣的趨勢瞭,在景德鎮有3D打印介入陶瓷,在莆田有電腦介入傢具設計、傢具制作等等,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能不能在這個時代率先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個復古最終不會回到過去,任何一個復古最終帶來的就是創新,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一樣。3d打印介入陶瓷設計設計滲透瞭歷史與生活劉托:我個人的一個認知,我們今天談的“百年設計”是基於從現代設計這個角度來總結的歷史時段。如果從“設計”本身這兩個字進行解釋,或者是認識的話,我有這麼三個判斷:一是我覺得設計應該從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瞭,因為建築本身,它也是一個傳統手工藝,是一個最大的傳統手工藝。在人們新石器時代能夠運用打磨的石器進行工具的加工,某種程度上開始瞭設計創作活動,這是縱向的一個判斷。二是橫向的判斷,我們生活當中設計滲透到每一個生活的細節,每一個角落,廣義地說我們身邊你要是去觀察一時一刻離不開設計,也有說藝術創作是一個高端的藝術活動,但是設計是緊緊地貼近生活,也是促進生活、社會、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再有,每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設計師,都參與設計,就建築而言,過去我們造建築都是東傢或者是房主直接參與,園林的建造沒有不是園主直接參與造園。另外生活當中我們有意無意都在參與設計,這是我對設計的基本判斷。從設計的角度而言,比如說建築過去不叫建築叫“營造”。營造的“營”字就是設計,在近些年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探討營造技藝的基本概念、含義的時候,我有一種觀點,很多專傢認為是側重於建築的營造技術,但實際上古人在描述營造的活動的時候已經把這種活動的含義揭示瞭,營造的“營”就是設計、規劃、構思,所謂經營。從這個方面可以說設計無時不在,淵遠流長。中國園林建造往往由園主的參與設計教育應該註重多元化王受之:講到設計教育,我講講我在美國所經歷的,我見過很多學校,從東岸到西岸,我稍微講一下中國和美國設計教育幾個大的差距,給大傢提供參考。我們學校很多,除瞭中央美院以外,大部分是同質性。我講講美國的區別,美國藝術類型的學校獨立的有64所。美國教育部不管高等教育,所以高等藝術教育的管理機構有一個叫做全國藝術與設計學院委員會,其實是一個校際聯盟的互審機制,每個學校派一個人到別的學校去審,這是互審機制。不一樣,藝術教育才能夠有創造力,搞的完全一樣,大傢都是標準性的,所以我們說如果我們要變成一個很好的藝術教育體系,第一個是學生有充分的創造空間;第二個是真正學校要有自己的宗旨和不太一樣,有差異,我們現在離這一步很遠很遠,當然我們有最大的教育體系,但是在多元化方面不夠,多元化不夠恰恰做不好創意,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問題。如果有一天在北京,有幾個MIT、庫柏設計學院就開在中央美術學院旁邊,那就熱鬧瞭,反而中央美院會出更加優秀的天才,不是搞垮,是競爭之下出天才。千萬不要想一競爭就完瞭,競爭才能出好東西。趙農:一個地方院校如果沒有優勢資源、先進的教育資源或者是什麼,應該要做什麼或者應該怎麼去認識自己的文化的特色和優勢,每一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不同特點,但是我們現在的設計教育幾乎都是向上看,一般企業,很多院校擴展設備的時候中央美院有的我們也希望能夠買到,結果中央美院不用的然後我們還要買,因為我們畢竟還要占有一些相應的資源。在這種尷尬背景中還得需要尋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這兩年我做非遺進校園的工作,這裡沒有一般意義的“先進“,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在這種狀態下,在西部我也呼籲很多學校挖掘地方的特點。舉一個例子,比如西安這個地方缺乏當代藝術的基因,但是我們還要搞當代藝術,這樣的話硬著頭皮要搞各種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最後搞的結局是滿天下罵大街,這種事件,或者是設計教育制度顯然是不接地氣的一種妄想。其實剛才聽王老師講美國的設計教育,各個院校各有特色,各有特色才互相生發出來千姿百態,才能成為百花園,如果中國的教育制度或者是中國設計教育制度都一律長蘭花或者是都長向陽花也是一個很慘淡的事情,缺乏地方特色的教育或者是教育的特色,我們怎麼還會有什麼地方的話語權?更何況中國如果都是像西方或者是國際化的潮流上去靠,我們還有什麼文化自信?我們應該把自身的信心和願望樹立起來,一個是靠我們的文化自覺性和積淀渾厚的文化傳統,一個是靠當地文化的特色。嘉賓合影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責任編輯:許文雅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0933.html

臺灣高雄晶英國際行館 融合科技與工藝設計

團體制服訂做
短袖Polo衫
團體服外套
工作團體服
團體制服訂製
什麼樣的氛圍能詮釋出在地的感受什麼樣的精神可以表達出一種立足當代、面向國際的企圖而一座位於高雄亞洲新灣區、地處城市與港灣之間的酒店又該是什麼樣的一種姿態“Innovation, Technology, Art”是我們結論出對於這些在設計上給予自己的問題、所需要回應及在空間裡面表達出來的精神與形象,同時也需要借由科技與工藝來將在地因素融入到空間的感受之中。亦及感受是在地的、技術是前衛的、形象是當代的 …… 我們企圖塑造的是一種有在地感受、具當代性,能展現出交流、對話態度的空間精神與氛圍。氣候、人文、水土,是生活在這塊土地其中人們的共同經驗、而海則是感受最深的記憶。對於高雄,如同世界上其他的海港城市,“Ocean”一直是一個永遠的存在及與外在的連結,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真實感受與記憶。它可以被看到、聽到、碰觸,也可以被聞到,特別是它不曾靜止、具有一種永遠沒有固定形態的狀態的感官經驗。因此、如何與Ocean連結,及運用當代的技術與手法來表達港灣的“自然意象”,使其呈現出一種科技、前衛、有趣,具在地感受的新的狀態,是本案主要的設計策略與想法;簡而言之就是“在地因素 + 當代表達”。Ground Floor, 一樓大廳Dancing Particles空間沒有內外之分、經驗是延續的;一樓整體空間的主要意象與感受是借由三個由外到內的元素來構成及塑造。Wave Screen, 水波沖孔帷幕 – 光印粼粼由入口開始延續至大廳的水波沖孔板,除瞭作為連結內外空間、形成空間序列、強化飯店入口軸線與氣勢之外,同時也希望透過孔洞在光線通過時所產生的時明時暗的水波意象,及經由水面波動反射在周遭的水波倒影,來塑造出“水裡”的感受。Kinetic Sculpture, 數位動態雕塑 – 抽象之水大廳中的kinetic sculpture 則扮演著塑造空間精神最重要的角色。如同在BMW Museum 或新加坡的樟宜機場,ART+COM的作品總能詮釋出一種創新、科技、藝術的精神,與我們想要呈現的形象不謀而合;而同時他們所使用的數位技術也非常適合我們所希望在大廳中表達出的那種時而海面翻騰、時而幻化為水分子、時而優雅、時而急促、時而動作像是被時間所凝結,變化萬千、類似海洋那種沒有固定形態的狀態的感官經驗。總而言之,它表達出的不是一種形態而是一種狀態,它呈現出的不隻是一個藝術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賦予瞭空間的精神及創造瞭“對話性”。Ripple Wall, 數位漣漪磚墻 – 翛然律動櫃臺背後的“漣漪”磚墻則是kinetic sculpture 所創造出來的狀態的延續,運用的數位原理同樣也是借由單一元素在位置上的改變來塑造出整體的動態效果;而選擇使用灰磚是因為磚塊本是高雄在工業時期有相當產量的一種營建材料,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使用方式及技術來改變磚塊呈現出來的性質、使其具有一種既傳統又當代,同時具有工藝精神的感受,亦即“在地因素+當代表達”。High Floor, 高樓層上到瞭高樓層會發現Ocean“近在咫尺”二十八樓 雲垂樓我們在一樓塑造瞭一個“因子”,我們希望“因子”能開始醞釀、發酵、擴散 ……… 然後在其他樓層中產生效應!一方面我們置入瞭一個嘗試打破原有結構框架與制式感受、可以用來串聯空間的主要元素“Wave Volume水波量體”,這個元素具有能弱化梁系統,但空間仍能保持原有高度、不會造成過多壓迫感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對過於零散的墻體,則借由單一材料及手法的處理來將其整合為一個如同背景、由下方湛藍往上渲染慢慢變淡最後轉變為水面白色的“Water Box水容器”;而照明則是用來作為改變場所氛圍的主要手段,使其在夜晚酒吧時段可以呈現出適當的氣氛。十六樓 雲垂樓而雲垂之下有海立、坐落於16層的海立樓承載瞭半露天泳池、全日健身房及三溫暖的機能,提供旅客一個在繁忙的商務旅程中能接觸水、舒緩身心,同時也能眺瞰港灣的公共空間。空間配置透過戶外無邊際泳池與大海連結,以港灣、夕陽作為背景、企圖塑造空間一種水溶於海、海天一線的感受! 同時經由水、光、風的作用,泳池水面的波動會自然投射在周邊的天花及墻面上,使整體呈現出一種波印粼粼的效果、吐露著海立的氣象;這種有意識但並不刻意營造出來的狀態,同時也連結到瞭室內,成為健身房運動的景觀,給予瞭內部空間一種水波光影的經驗。客房層位於海、市之間,港灣的景致是酒店空間的優勢之一、也是客房的重要風景。基於此行政客房配置基本上以水平走向為主、將景觀面盡量拉長,而空間也隻以界定的方式區劃為臥室及浴室二區,之間不做隔斷,讓空間得以流暢、讓窗景得以延展而不被切斷。另一方面,對於忙碌瞭一天的商務旅人來說、居住的品質遠比風格或形式來的更為重要,因此特別著重在於尺度、材料、細節、觸感、隔音等,包括傢具與照明的使用及處理上,例如溫潤、自然拼接的安格拉大理石、60條的白愉木木皮、內部加裝日本隔音墊的實木地板,及雙層低音電動窗簾等 …….. 種種考慮、再加上窗外城市及港灣的景致,都隻為營造一個簡單、安靜、舒適、精致的環境品質!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0927.html

柏廚“晚香堂”斬獲2017年“IAI全球設計大獎”

f 罩杯內衣
g cup內衣
h 罩杯內衣
i cup內衣

日前,由亞太設計師聯盟和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主題為“為生活而設計”的“第一屆國際IAI設計節暨第十屆IAI全球設計獎頒獎盛典”在上海智慧灣科創園舉行。中國高端廚櫃品牌——柏廚全新一代新中式“晚香堂”產品從兩千餘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斬獲“第十屆IAI全球設計大獎”。IAI設計獎(IAI Design Award),簡稱“IAI”,是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最具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的設計大獎之一,作為亞洲最具創新力的大獎,IAI評審團根據出色的設計作品評定出獲獎名次和獎項榮譽,IAI設計獎已經被視為世界范圍內新的擁有高識別度和含金量的國際設計大獎。

據悉,本屆IAI設計獎大賽僅設22個獎項,卻從近二千餘件作品中經過三輪評審後產生。由此可見IAI評審的嚴苛和公正,獲獎作品充分體現瞭IAI的評審方向,如創新性、前瞻性、綠色環保、美學、科技等。
此次斬獲大獎的柏廚全新一代“晚香堂”,結合中國古典文化底蘊和現代都市廚房時尚需求,兩者通過非常精心的設計,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是一部反映雅士心態和生活情趣的作品。他們可以在廚房裡時而以茶會友,時而聞香對棋,時而斟酒小品,時而賞珍鑒寶,享受著閑適,雅致的廚房生活。行走在晚香堂中,仿佛在園林中遊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好不愜意,江南園林的意趣頓生。
晚香堂Ⅱ於細微之處見精巧。門板采用傳統中式元素——回文飾,方折型的回旋線條連綿不絕,寓意萬福連綿,博愛無疆。拉手采用銅質復古印花材質,頭尾祥雲如意紋設計,寓意稱心如意,開門大吉。而在此前,柏廚“晚香堂”已榮獲 “2017年金勾設計大獎”、“2016年成功設計獎”。
柏廚作為新中式創領者,充分發揚東方的“儒傢文化”理念,憑借對中國消費需求長達多年的深入觀察和分析,結合中國古典文化底蘊和現代都市廚房時尚需求,與中西方文化技術的融合運用,不斷推進產品設計的創新升級。未來,柏廚將繼續堅持制造“中國人的品質廚房”,融貫中西,不斷創新產品設計,不斷刷新中國人對品質廚房的認知和認同,引領中國高端廚櫃行業不斷向前發展,成為中國高端人士渴望擁有、口碑最好的高端廚櫃品牌。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2469.html

如何為移動設備發開出好的AR內容,谷歌給瞭一些設計指南

團體服設計
團體服設計
d cup內衣
e cup內衣
f cup內衣
在過去的幾年中,很多人通過價格不菲的VR頭顯設備 (Cardboard,Daydream View)或者高端個人電腦(例如Oculus Rift 和 HTC Vive)去體驗VR (虛擬現實)。但現在,人們將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移動設備上體驗AR(增強現實)。AR可以為提供更多的信息從而有效地增強人們的現實體驗。不過,AR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創造者在設計用戶的交互行為時,是需要多加留心的。經過探索,我們發現瞭一些可以適用於AR平臺設計的設計方法。我們重新回顧瞭頭戴式顯示器,移動虛擬現實應用和深度感應增強現實應用的設計。例如 Google Earth VR和Tilt Brush 讓用戶通過雙位置控制器(two positionally-tracked controllers)進行探索和創造,這樣做”白日夢“的機會能夠幫助我們去瞭解設計移動沉浸體驗時候會面對的機會和限制。但在此基礎之上,移動AR又提出瞭一些新的互動挑戰,包括在對不同使用環境的適應,或者如何不影響移動設備的原本功能,例如在應用過程中保持電話功能的正常使用。移動限制通過結合移動設備攝像頭,數字對象的實際坐標以及觸屏/接近的輸入方法,可以實現身臨其境的交互體驗。但由於移動AR體驗通常需要至少一隻手來握住手機,所以交互信息的可發現性,直觀性以及可操作性(易於用一隻手或無需手來實現)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移動設備是用戶進入增強世界的窗口,因此創作者還必須考慮如何使他們的移動AR體驗適合不同的屏幕尺寸和方向。移動思維模式和維度轉移?內容創造者需要對已有AR使用者的思維模式爛熟於胸。2D 的用戶交互模式帶來的通常是相對靜態的(久坐的)使用體驗。但開發人員和設計人員也可以利用世界鎖定(world-locked)的交互界面或其他交互模式來發揮創意,鼓勵在現實空間的移動,從而引導用戶獲得更深刻更豐富的體驗。這樣的方式往往也能讓用戶更加自然地學習和適應3D應用場景,並且更為快速的領會到AR的優點,例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被增強的對象。環境考慮?每個應用程序都有一個由現實空間和一系列體驗所需的動作組成的,專門的“體驗空間”。結合ARCore在不同高度檢測不同平面尺寸或重疊平面的能力,“體積回應式”的互動方式(volumetric responsive design)是能夠實現的。創作者可以通過這樣的機制去確定在交互場景中,數字對象應該做出的恰當的反應,或者是去衡量用戶在移動AR空間中所遇到的障礙。同時AR所呈現的視覺線索可以像教學文本或者角色多好一樣去引導用戶在現實空間中移動,去增加AR的增強內容或者鼓勵用戶進行恰當的AR掃描行為。視覺效果先進的屏幕顯示和照明技術使數字渲染對象能夠自然地出現在用戶的使用場景中。在移動AR的體驗中,體積式的用戶交互模式可以對移動的3D AR體驗進行補充;同時,這種模式也是重要的交互工具,能夠為用戶進行狀態選擇和功能性操作提供條件。除瞭幫助用戶與其環境中的虛擬對象交互,另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對於移動設備所探查到的平面的聯結和理解, 因為這是管理用戶期望的關鍵,即用戶對於數字內容放置位置的設想。移動AR 2D交互?在移動AR體驗中,2D的鎖屏交互設計(2D screen-locked UI)為用戶提供瞭“魔術手”(magic-hand)——通過觸摸進行輸入從而與虛擬世界互動。對於用戶來說,與對象的遠程交互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是由於已存的2D交互模式所對應的通常是消極的運動體驗,所以用戶通常是在固定的空間進行交互的。但事實上,現實中的移動行為是AR互動的最理想狀態,移動AR體驗的設計者們可以嘗試去考慮更即時地使用平臺檢測,數字對象深度和手機位置來推動用戶對於體積空間(volumetric space)的探索。但是要警惕過多的使用2D 用戶交互,因為它會中斷用戶的沉浸體驗,將用戶從AR體驗中抽離。移動AR沉浸式交互?為瞭實現用戶的沉浸感,我們專註於對象交互,瀏覽,信息顯示和視覺引導等核心的移動AR交互機制。通過設定固定位置或者動態縮放,數字對象的可讀性,實用型和比例是可以被優化的。使用設備的標線或者光線投射是理解意圖和焦點的一種方式,同時設計者和開發者也會發現根據攝像頭所指向的方向進行數字對象的縮放是合理的。當用戶接近數字對象時,數字對象做出不一樣的反應,或者在用戶接近時透露更多關於物體的信息,這些都是很好的創造者使用“接近”這一行為作為線索來獎勵探索和移動,從而進行互動的例子。還想看更多設計資訊、設計新聞?請瀏覽文創資訊設計頻道

source:http://news.vsochina.com/design/42468.html